有物受邀到汐止專訪雲豹育成計畫。這是我第一次來汐止科學園區,只記得汐止太陽很大以及我迷路了。
不同於其他育成計畫,雲豹育成計畫邀請大企業擔任新創企業的企業輔導老師。在育成的發表會上,企業輔導老師更必須與新創團隊一同上台報告,接受評審拷問。雲豹這次特別介紹新創團隊勝義科技,以及其企業輔導老師華電聯網這組隊伍,來說明雲豹「以大帶小」的育成機制。

華電聯網創立於 1993 年,是一家結合資訊、網路、電信、媒體的寬頻應用整合服務廠商。勝義科技創立於 2009 年,提供行動裝置適地性服務(Location-Based Service)。

本文先專訪雲豹協同計畫主持人劉晏蓉(Amanda),再採訪華電聯網市場行銷副總謝明燁(MY),勝義科技營運長林宏儒(Joseph)。

雲豹_1
左起:勝義科技營運長 Joseph、華電市場行銷副總 MY、雲豹育成國際業務總監 Angus、雲豹育成計畫主持人 Amanda。
圖片來源:有物報告(以下皆同)

有物:為什麼取名雲豹?

Amanda:「雲豹」的雲代表雲端產業,而豹代表台灣科技產業的精神 ─ 快速、敏捷與準確。這是過去二三十年台灣科技業給全球的印象。所以取名雲豹。

有物:台灣雲端產業需要輔導嗎?

Amanda:台灣低人力成本的優勢已經消失,已經無法像二三十年前半導體產業那樣創業。台灣科技業需要另外一種創新。

而雲端化的衝擊讓許多企業不知所措。台灣在 ODM(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)與 OEM(Original Equippment Manufacture)很強。但產業界根本不知道雲端是什麼,以及該扮演什麼角色。例如台灣產業認為「我本來就一直在製造伺服器,雲端化後有什麼差別嗎?」

像 Amazon、Google 的伺服器都是台灣製造,只是品牌掛 HP 與 DELL。但伺服器機房總有一天會蓋滿。

台灣企業不能只會製造伺服器等硬體設備,必須學習如何整合硬體基礎設備與軟體服務,產生附加價值。

有物:雲豹的「以大帶小」輔導機制是什麼意思?

Amanda:我們認為台灣大型企業有責任培育創新,藉由創新服務搭配硬體,台灣產業才能找到轉型雲端的方向。

台灣大企業幾乎都是國際企業(HP、Dell、Apple)的代工廠。他們熟悉國際企業的思維,但缺乏創新。台灣新創團隊都很有創新,但缺乏資源與國際思維。

雲豹的「以大帶小」育成機制讓大企業能從外部找創新因子,新創團隊也能從大企業學習國際視野。

雲豹有個特別規則 — 大企業來當導師必須繳費。這像是「看牌費」。雲豹篩選有潛力的新創團隊,讓大企業挑選。大型企業的工作不是輔導新創團隊,而是來尋找外部創新因子與平等的合作夥伴。因此付「看牌費」很合理。

除此之外,雙方都必須簽署保密條約。大企業不能抄襲新創團隊的技術與商業模式,而新創團隊不能洩漏大企業的技術與商業機密。在法律保障下,雙方合作才能沒有後顧之憂。

有物:除了「看盤費」,雲豹的收入來自?

Amanda:雲豹育成是由台灣雲端產業協會發起,執行團隊全來自於工研院產服中心。我們所有的人都沒有支領薪水,而是自願協助台灣產業轉型雲端。

要了解雲豹,我邀請了勝義科技營運長 Joseph 與華電聯網市場行銷副總 MY,請他們談談在雲豹「以大帶小」的合作經驗。

有物:Joseph,勝義科技是以 LBS 為主的服務,當初怎麼會想要創業?

Joseph:其實是我哥哥 Tom 約我一起創業的。Tom 原本是一家那斯達克上市公司的亞太區總裁。當時公司主要業務是 GPS 晶片。

2009 年,Tom 看到行動裝置趨勢,認為未來不再是硬體主導。公司必須立刻轉型軟體服務。但他的公司堅持 GPS 晶片是核心業務,應該專注把晶片做得更小、更省電,不應該放棄。

Tom 覺得機不可失,就找我一起創辦勝義科技。目前 Tom 負責技術,我負責業務開發。

有物:定位服務已經有 Google 獨霸一方。你們怎麼切入市場?

Joseph:儘管定位服務已經有 Google,我們認為 Google 只會服務 Android 系統。若 Google 不服務 Android 系統以外的手機。其他手機品牌商如何提供定位服務?例如穿戴式設備有 Linux 系統,或者鴻海的 Firefox 手機。這些還是需要 GPS 支援。

除此之外,手機廠商使用 Google 定位服務等於幫 Google 收集使用者資料,等於把含金的資料送給 Google。手機廠商當然希望建立自己的使用者位置資料庫,而不是幫 Google 壯大,所以我們想填補這個市場缺口。

有物:勝義後來改做廣告相關服務?

Joseph:我們已經轉型成提供定位廣告服務。原因是 2012 年 Motorola 試著與另一家 Wifi 定位服務商 Skyhook 合作,卻被 Google 警告不准使用 Google 以外的定位服務。Skyhook 還因此上法院告 Google 干擾商業經營。

我們才發現定位服務的授權機制有很大阻礙。於是我們轉型提供定位廣告推播服務。當消費者進到店家一定範圍內,手機便會自動推播廣告。例如系統發現你靠近麥當勞,便會自動推播「麥香雞買一送一」的訊息。

雲豹_2
當使用者靠近商家,會自動跳出廣告提醒附近商家的優惠。

而且勝義的定位廣告服務從店外就開始與使用者的手機溝通。使用者不需要進店內就能知道產品訊息。

有物:只收集位置資,足以判斷使用者的身分或興趣嗎?

Joseph:除了位置資料,我們還會整合店家的會員資料,以及社群公開資料,藉此判斷每個裝置的習性。例如性別、年齡等。而且我們的系統能學習。如果系統連續推播三次女性物廣告使用者都沒有點擊,系統會嘗試不同的廣告。

勝義不是用追蹤式的定位技術;我們只收集使用者公開打卡的資料,所以沒有個資疑慮。

有物:定位廣告推播會干擾使用者體驗嗎?

Joseph:重點是資訊準確度。精準度不高的廣告才是干擾。這是不同層面的問題。

一位喜愛美食的使用者如果接受到美食優惠的廣告,這時就不是雜訊,而是資訊。而且我們提供 UI 設定功能,讓使用者能自定過濾條件,例如可以選擇只接收書籍的訊息推播。

有物:勝義為什麼想參加雲豹育成媒合?

Joseph:今年勝義希望走向國際化,並跟大企業合作。另外,勝義主要是軟體服務為主,若想軟硬整合切入市場,硬體的開發費用勝義目前無法承擔。所以我們就參加雲豹了。

有物:華電呢?

MY:華電是系統整合商,主要產品在兩大領域,電信工程與多媒體設備。通常系統整合商都是代理國外產品,沒有自己開發產品。但華電除了代理,也自己研發產品。

華電認為靠公司內部研發,創新速度會比較緩慢。而且華電在系統整合領域久了,可能會被自己限制住。所以華電參加雲豹,主要是想接觸不同團隊,找尋外部創新因子。

有物:妳們雙方如何合作?

MY:目前市場單用硬體或軟體切入都很困難。我們跟勝義合作是希望能軟硬整合、加值整合。

華電的數位看板分佈在捷運、高鐵與機場等交通節點,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去注意。藉由勝義的定位廣告推播技術,引導使用者走到數位看板前,能增加效益。

而華電的數位看板會依據勝義提供的使用者習性,推播使用者喜歡的廣告,催化使用者心理,提高購買慾望。

雲豹_3
使用者被引導到數位看板前,看板會推播適合使用者的產品,並提供 QR Code。

有物:你提到軟硬整合,成功關鍵是什麼?

MY:硬體方面,華電其實不直接生產看板。華電整合軟體系統與數位看板,推出有附加價值的產品方案。例如桃園機場內的航班資訊看板,是由華電整合後台航班資訊與數位看板,推出整套解決方案。

雲豹_4
華電的航班數位看板產品方案,整合航班資訊與數位看板。

硬體門檻越來越低,很多人都可以進入市場。未來,我認為如何從收集到的資訊中挖掘出可行的商業模式,才是關鍵。

有物:Joseph,加入雲豹有幫助你得到什麼創業的體悟嗎?

Joseph:我認為創業家都希望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能改變世界,讓世界變得更好。開早餐店或飲料店也是種創業,但無法稱為創業家。

勝義的核心技術一直是定位技術,但商業模式一直在改變。從定位服務授權到行動廣告,一切都是為了找出市場需要的服務。

創業要像河流,不能像瀑布,瀑布一下子就沒了。河流彎彎曲曲,最終總會流到大海。創業路也是彎彎曲曲的,終點一直在那邊,不會變。

最後,創業非常非常辛苦。

結尾

專訪時,雲豹計畫主持人 Amanda 花了一個多小時跟我講解雲豹的理念,到最後我才知道她們所有人都不支薪。整個雲豹計畫執行團隊幾乎都是工研院的人跳出來當志工。有這樣的一群人,台灣雲端產業似乎看到更多希望。

雲豹希望讓大企業找到創新因子,讓小企業獲得更多資源。華電與勝義的合作,可說是拿出各自專長,相互搭配。華電的數位看板能整合資訊與硬體,提供整套解決方案。但數位看板無法自由移動,讓資訊推播到使用者面前。勝義科技的行動定位廣告推播技術,恰好補起了這最後一里路。

若「以大帶小」的機制能普及。那麼台灣新創團隊的創新搭配大企業的視野與資源,相信能為台灣產業找到新方向。

*全文詳見有物報告